展序


PREAMBLE

在探索中坚守

一代代人的温暖与守护

1993年,我和张毅第一次将我们创作的现代琉璃艺术带进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展,当时大陆对于现代玻璃艺术领域还是一片荒芜。

1996年,琉璃工房在上海扎根建立工作室,并于四年后举办现代国际琉璃艺术大展,邀请全世界知名琉璃艺术家200多件顶尖琉璃作品,于北京中华世纪坛、上海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为青年学子心底留下了琉璃艺术的火种。

2006年,成立琉璃艺术博物馆,持续引进国际知名琉璃艺术家展览,至今推广琉璃艺术已19年有余。

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立玻璃艺术专业,2002年,“琉璃艺术研究室”揭牌,惠姗与张毅受聘为工艺美术系顾问教授,推动琉璃工艺的传承,从此展开双方携手探索,共同前行的契机。关东海教授正是第一批深耕玻璃艺术的学者,成为了这颗种子破土生长的重要推动者。

我们相信工艺美术需要传承。琉璃艺术投入的资源成本巨大,眼见新一代琉璃艺术创作者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坚守,能坚持持续创作确属不易。

二十五载春秋,清华大学玻璃艺术专业已然枝繁叶茂。今天,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特别呈现关东海教授及其带领的年轻艺术家,为观众带来二十五年的辛勤耕耘成果。展览不仅展示了技艺的传承,更展现了年轻一代创新的活力。

我们始终相信,琉璃是有生命的,它需要一代代人的温暖与守护。期望在琉璃艺术的世界中,永续书写中国琉璃更加绚烂的篇章。


杨惠姗


璃光共曜廿五载

现代玻璃艺术联展


二十五载,四分之一世纪,倏然而过。

2000年元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国内拉开中国现代玻璃艺术运动的大幕;它点燃了一个新生事物的火种,开启了创造性的建设。可谓万事开头难!可贵的是开头便得到琉璃工房的慷慨支持,在工房的资助下,建成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校区的工作室,张毅、杨惠姗先生亲临授课,阿诺(林志昌)、曾工(曾志明)多次指导,那几年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当年一起工作的记忆历历在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讲课中,张毅先生曾对学生们发问:“大家想一想,你们会走多远?”那声音依然回荡在耳畔。转眼,我们走过这二十五年,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已是一个大的队伍,这中间多少人接受玻璃又放弃玻璃,无论怎样,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如既往地投入对玻璃的热爱。他们未来能走多远,不再重要了!在宇宙的尺度里,生命为玻璃而灿烂过,足矣!

二十五年,我已记不清培养过多少学生,如同大浪淘沙,坚持做的就会成为金子。很大一个范围的学生离开清华后在玻璃领域继续求学,或者建成、在建工作室,参加这次展览的大部分作者是学生里的“金子”,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为自己开创研究和工作的条件,用内心这团扑不灭的火,熔炼提升自己的玻璃艺术,创造出骄人的成绩。

如今在清华园里的玻璃艺术工作室已今非昔比,窑制、吹制、灯工、装饰、冷加工设备先进,一应俱全。多年的忙碌,和工房的交流少了,中国玻璃艺术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展览正是大家共同探索未来玻璃艺术发展的又一良好契机。感谢琉璃工房的伙伴们为这个展览工作的巨大付出!遗憾的是,张毅先生己经离我们而去,我们只有在此以自己的作品来纪念他!

深深缅怀和致敬张毅先生!


关东海


策展人

CURATOR

亚洲琉璃艺术先锋
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奠基人和开拓者
曾任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琉璃艺术专业顾问教授
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玻璃美术馆示范教席
法国马赛CIRVA玻璃艺术中心示范教席
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客座授课
LIULI CHINA MUSEUM创办人
亚洲电影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两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亚洲重要电影表演艺术家,多次获亚洲电影界最高荣誉——金马奖与亚太影展的肯定。延续表演艺术的累积与敏锐观察力,于1987年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被誉为“华人现代琉璃第一人”。从摸索、实验到令人激赏的作品,以“脱蜡铸造法”(pate de verre)的技法突破,丰沛的中国人文哲学思想,让中国琉璃艺术在失落千年后,再次闪耀国际舞台。作品获多国知名博物馆及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受邀于国际重要博物馆授课,享誉世界玻璃艺术界。








关于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