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时代的一缕光
    • 策展人安德鲁·布鲁尔顿
    • 策展人张毅
    • 策展人科林·里德
    • 基思·卡明斯
    • 科林·里德
    • 卡伦·布朗宁
    • 安杰拉·贾曼
    • 萨莉·福克斯
    • 理查德·杰克逊
    • 约瑟夫·哈林顿
    • 菲亚兹·埃尔森
    • 布鲁诺·罗马内利
    • 双重奏 Loretta H. Yang×Colin Reid
    • 展览讯息
    • 媒体报道

  • 基思.卡明斯(Keith Cummings)在2009年的《当代窑铸玻璃:世界概览》一书中提到:

  • 「不过短短几十年前,当时有志于以窑铸玻璃创作的艺术家,莫论探寻深层创作动机与讨论,单单独自从零开始摸索创作技法,便需秏费极巨大的时间和精神。今日,我们已从那些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充满纯粹的热情与天真的日子过了好几代,所幸,当初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先驱者,迄今屹立不摇。

    如今,工作室玻璃运动已进入第三代,富有盛名的玻璃艺术家,越来越愿意接受有抱负的新艺术家成为工作室学徒,对新兴创作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在早期讯息不透明、交流甚少的年代,玻璃创作只能透过不断实验取得技术,必须花费极大时间与成本,而现在,他们以当工作室学徒,直接向成功的玻璃艺术家学习技法,进而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 基思.卡明斯(Keith Cummings)的反思,为本次展览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引言。本次展览从英国玻璃艺术创作的历史脉络,探讨自1960年代以来工作室窑铸玻璃艺术的出现,并透过不同世代的角度,让观众亲身感受每一代创作者的观点。

    英国地景艺术先驱理查.隆(Richard Long)在一次公开对谈中探讨到:「艺术创作中能够永恒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创作的思想。」他的回答,肯定了个人或集体艺术创作中,哲学思考对于文化传播、拓展与再生的无形力量。

    本次展览的九位窑铸玻璃艺术家们,在英国玻璃艺术创作领域经历了60年的岁月传承,横跨三个世代,对探讨「创作思想」有共同的愿景而紧密连结。

    基思.卡明斯( Keith Cumming) 自 1960 年代以来即是英国铸造玻璃艺术创作先驱,如同一盏明灯,透过一系列的相关著作,从技法、历史、当代艺术创作的角度,以及他开创性的实证考古实验与创作,为年轻的玻璃艺术家带来源源不绝的希望与资源。无论是长久以来的实验或是教学,他的影响力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 1990 年代至今的中国大陆玻璃艺术创作激起了涟漪。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不会看到有所谓艺术界所界定的「正式定义的美感」,因为他们不具有固定的创作主题或宣言,也没有一致的师承风格,相反地,我们会看到百花齐放的多元创作,因为这是每一位艺术家的个人选择。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细节中看到一些世代传承的蛛丝马迹;例如:材质选择、技法运用、哲学思考、生活方式等,因为作品的呈现与艺术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他们都受到基思·卡明斯的指导,其艺术创作思考的源头,可追溯至 20 世纪初的知名法国脱蜡铸造玻璃艺术家弗朗索·德孔西蒙(François Décorchemont)。



  • 卡明斯分享道:
    「选择『艺术』而非『工艺』,尽管在十九世纪已有弗朗索.德孔西蒙(1880-1971)这样的先驱者率先而行,但对于今日的工作室玻璃艺术家们而言仍并非易事。

    在 21 世纪决定将自己一生奉献于一项工艺中,与在工业革命前甚至是工业革命后早期做出这样的决定,两者不尽然相同……当代艺术家们做出这样的决断,是基于渴望表达自我的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也代表选择『艺术』作为一生的生活方式,这样的风气现在通常在艺术学院或大学里发生,而非工作室或工厂,这与两百年前的情况正好相反。」


  • 在全球工作室玻璃运动中,英国逐渐扩大窑铸玻璃工艺研究,与美国小型工作室吹制玻璃,或捷克与法国的玻璃工厂截然不同。因为基思·卡明斯于 1950 年代早期在杜伦大学实验,后到怀特弗利玻璃公司以及在斯托布里奇艺术学院与伍尔弗汉普顿大学与皇家艺术学院的学习,在英国, 艺术学校与大学环境,对于工艺研究形成决定性的作用。

    本次琉璃博物馆在台北与上海所举办的展览具有特殊的亲切感与历史意义。九位艺术家,跨越三代传承,透过同一种材质 — 明亮的玻璃作为介质,依次展现百花齐放的创作与创意。一缕光, 划过英国窑铸玻璃三代;期许玻璃艺术的历史以及国际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与光前行,永不止息。